成都眼科专家瞄准视网膜远视离焦状态研究 助力儿童近视精准防控

发布时间:2024-07-06 01:46  浏览量:15

眼科专家最新发现:在偏心30~53°环形区的双眼间离焦量差异,与儿童近视屈光参差存在一定关联,当大于30°的周边视网膜存在远视离焦状态将加快近视的发展,并显著增高视网膜病变的风险!

近日,核心期刊《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发表成都爱迪眼科医院小儿眼科与视光专科廖俊教授团队的论文《近视屈光参差儿童周边视网膜离焦状态分析》,披露了该专家团队历时两年的研究成果。据悉,该项研究已列入成都市医学科研课题。

近年来,周边视网膜离焦学说在近视防控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临床应用,如OK镜和周边离焦框架眼镜等产品已显示出积极的效果。然而,什么样的离焦量、什么范围的离焦环对控制近视更好?目前尚缺乏明确的科学论证。成都爱迪眼科医院小儿眼科与视光专科廖俊主任团队,秉持对近视防控的执着探索,在历时两年的时间里,对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据廖俊教授介绍,近视屈光参差是指睫状肌麻痹验光后,两眼间球镜度或柱镜度相差≥1.00 D,且至少一眼为近视的一种屈光状态。因这些儿童患者受相同的遗传基因及相似的环境影响,双眼间的屈光度差异正好体现近视发展的不平衡,是比较理想的近视研究模型。

廖俊教授团队采用系列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连续纳入2022年7—8月在成都爱迪眼科医院就诊的83例(166眼)屈光参差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采用了屈光地形图(MRT)自动采集视网膜屈光力,减少人为测量误差,比较近视屈光参差儿童自身双眼间屈光度、视网膜离焦量和眼轴发育的差异,在研究参数上,对视网膜鼻上颞T 4个象限和0-15°、15-30°、30-45°、45-53°4个区域偏心的相对离焦量进行了观察,进一步分析了双眼间的离焦差异和眼轴差异、屈光度差异的关系。

经过严谨的实验分析,廖俊教授团队得出了极具参考意义的结论:近视屈光参差儿童的近视发展可能与偏心30°~53°环形区的双眼间离焦量差异有关。这项研究意义重大,不仅进一步论证视网膜周边离焦更有效的可能范围,随着研究的深入,也有望开发出更精准的近视干预措施,有效减缓近视的发展速度,提高儿童青少年的视觉健康水平。(供稿:青羊区眼科质控中心 张力)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