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还在隐性饥饿?

发布时间:2024-11-29 18:31  浏览量:4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约翰·霍普金斯就维生素 A 的摄入量与盲疾之间的关系在印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那些患有维生素 A 缺乏症状,即有夜盲症和干眼病的儿童患病后的三四个月中极有可能死亡。作为跟踪研究,他们还对苏门答腊岛的450个村庄的3万名儿童进行了研究,他们将这450个村庄分为两组进行对照实验,其中一组儿童每六个月服用一次大剂量的维生素 A ,另一组不服药。研究结果令营养学家们大为震惊。研究发现,仅值两美分的维生素 A 一年服用两次就可以降低死亡率超过30%。

贫困的代价

在发达国家,微量营养元素非常普及。许多食物如牛奶、面粉和早餐食用的谷类食品都添加了微量元素,复合维生素补充剂也随处可得。在这些国家,大部分人都吃得起各种各样含有微量元素自然成分的食物。

然而发展中国家微量营养元素缺乏的问题却十分严重,即使在当下,相关的数据也是非常惊人。微量元素缺乏病导致的死亡、经济增长放缓和生活质量低等方面付出的代价惊人。儿童若是患上缺铁性贫血,就会阻碍其智力和体能的发展,损坏其心血管系统,并会导致死亡;对孕妇而言,缺铁性贫血会引起流产或使孕妇在分娩时死亡。在亚洲的发展中国家,一年就有65000起因贫血而使孕妇死亡的病例。在巴基斯坦、孟加拉、印度,这些情况尤其严重。铁和维生素 A 的缺乏通常都与贫困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穷人往往不能获得数量充足的多种多样富含营养元素的高质量食物。

在食物中添加营养元素

全球关于微量元素最成功的一个案例大概就是在盐中加入碘了。缺乏碘会使人智力下降,虽然破坏程度较轻。如果对碘缺乏熟视无睹的话,许多在校儿童将会患上智力低下。幸好在盐中加入碘是一种廉价的方法,这才使得现在世界上有70%的人能够食用碘盐。

在食物中加入营养元素的方法最为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无须改变人们的膳食习惯,它只要在人们吃下去的食物中加入营养元素就可以了。大部分拉丁美洲国家都有在面粉中加入营养元素的强制令,之所以选择面粉是因为可以同时在面粉中加入维生素 D 、维生素 B 族、叶酸和铁等多种营养元素。

微量营养元素缺乏的情况在南亚也许最为严重,那儿的主食是大米。你不能以低成本在大米中加入营养元素。你可以在大米外边包一层营养元素,但是人们在吃之前会去洗大米,这样外边的营养元素就会被洗掉。或者你可以辗碎谷子,加工它、重构它,但这样制出的大米要比加工过的小麦粉贵10多倍。而且人们也不愿意去买辗碎的大米。

此外,虽然许多地方都可以加工大米,但通常都是些小加工厂,所以就很难用它来做营养添加的载体。由于上述原因,部分亚洲国家开始采用其他的本地主食来做载体,比如中国的酱油,越南的鱼汁和泰国的面条。

有一项研究正在进行在食盐中同时添加铁和碘的研究。要把铁和碘同时加到食盐中的确是个难题,因为它俩是互相排斥的。办法是把铁和碘的分子都制成胶丸。

向所有人提供维生素

目前研究都集中在对食物加入微量营养元素上,但援助机构为什么不向有需要的人发放微量营养元素的补充药物呢?这种办法似乎对维生素 A 最为有效,因为它可以在人体内存留六个月,这意味着只要一年发放两次补充药物就可以了。

在食物加入营养元素的办法出现之前,药物补充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暂时的解决办法。因为在穷人的食谱中加入各种各样的非主食食品,要依赖其收入的长期持续增长。此外,也有研究表明,能在人体内转换为维生素 A 的来自于蔬菜的 B 胡萝卜素,并非像人们以前所认为的那么容易吸收。

在生命中的某个阶段,药物补充应该是人们所需营养元素的惟一途径。即使是那些饮食丰富多样并富含营养的人们,这种方式也是必需的。孕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为这个时候孕妇和胎儿都需要大量的多样的营养元素。

但对于穷人群体而言,一个显尔易见的问题是,即使你向有需要的人发放了补充药物,他们也未必会服食。这有时是一种执念,一种习惯,一种惯性思维。在现实中,要令对方服从你所要做的,沟通十分困难。

营养元素的新吃法

营养学家一致认为,解决微量营养元素缺乏的办法之一就是确保人们的膳食更具营养。然而,至今许多试图改变人们膳食习惯的办法都行不通。对穷人来说,真的很难用为数不多的食物来改善他的膳食。因为他们根本吃不起一个营养大餐。

一个在泰国东北部地区进行的增加穷人维生素 A 摄入量的计划取得了成效。该计划把富含维生素 A 的家庭妇女常食用的一种食品作为重点来推广,这种食品是当地人可以自己种植的本土的富含维生素 A 的绿色蔬菜—藤葫芦。但之所以选择绿色蔬菜,并不是因为它是维生素 A 的最佳来源,只不过是因为它在泰国东北部最容易得到。所以符合当地的饮食习惯很重要!

许多项目都试图改变人们的膳食结构,但最终结果还是使人们回到旧的膳食习惯上。改变膳食的方法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行得通,这些方法需要大量的投入和培训。但一旦要在食物中按比例增加的时候,这些方法就行不通了,所以改变膳食结构常常是不可持续的。

在主食作物中加入营养元素

为发展中国家穷人提供微量营养元素的一种新策略,就是通过常规育种技术和生物技术使他们的大宗农作物更有营养。这是一个极具发展前景和成本低廉的可持续战略,它不需要改变人们的膳食习惯,它不会为了要加入和补充营养元素反复加工而增加成本。要是希望在极大范围内改善人们的营养状况的话,大米最具潜力。

因为不同种类的农作物的微量营养元素有所不同,植物学家可以根据这个特性来进行育种。比如每一种大米胚乳中都含有铁元素,但其含量各有不同。植物育种学家就会选取富含铁的品种来育种,并将它与高产品种进行杂交。不过这种方法的潜在缺点是,从植物中攫取的铁往往带有阻碍人体吸收的复合成分。

要改善维生素 A 的含量,运用常规育种方法是不可能的,因为至今仍未发现一种胚乳(糙米)中含有 B 胡萝卜素的大米品种。所以研究人员运用基因工程来把 B 胡萝卜素从别的种类转移到大米中。这就是网上炒得沸沸扬扬的黄金大米。

没有一劳永逸的办法

发展中国家所要关注的微量营养元素不仅仅是铁、碘和维生素 A ,这些只不过是营养学家们认为最为迫切的几种。更多证据表明,其他一些营养缺乏的情况也许同样严重,比如锌缺乏病,它的病症与铁缺乏和维生素 A 缺乏的病症同样严重。

似乎没有单一的方法可以解决微量营养元素缺乏的问题。营养学中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我们需要一个综合的办法:一个集加工方法、药物补充方法、膳食方法和育种方法四位一体的办法。如果我们指望单一的膳食方法能够起作用的话,我们就不可能解决问题。

诚然,缓解贫困是改善发展中国家营养状况的最有效办法,可以使他们对食品进行深加工,有能力获得补充药物,同时使人们有更多的途径获取各种食物。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