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艾梅乙”行动——乙型肝炎防控,你我共参与

发布时间:2024-12-19 17:30  浏览量:2

一、乙型肝炎危害

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病毒感染后最大的危害是导致慢性病毒携带,部分演变为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腹水甚至癌变,其中新生儿携带乙肝病毒90%会转为慢性乙肝,儿童约为30%,成年人这一比例则低于10%。

我国曾是乙肝高感染率的国家,1992年全国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达60%,表面抗原携带率为9.75%,全国乙肝病毒携带者约为1.2亿人。由于乙肝病毒感染率高,成为影响我国群众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由于其病程长、难以治愈,乙肝也是家庭因病致穷的疾病之一。因此,乙肝是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疾病,我国已将其作为重点疾病加以控制,通过采取推进住院分娩,强化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加强宣传教育,开展培训等综合措施,优先保护新生儿和重点人群,有效遏制乙肝的高流行状态,使我国人群乙肝发病率和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有显著下降,并降低由乙肝引发的肝硬化和肝癌的死亡。

二、乙肝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传染源

乙肝主要由有乙肝病毒DNA复制的急慢性患者及无症状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传播。

传播途径

母婴传播:母亲在孕期、分娩或哺乳时可能传染给胎儿或婴儿。

血液传播:通过破损皮肤、粘膜接触血液,如共用牙刷、剃须刀等。

性传播:乙肝可通过性接触传播,使用避孕套可降低风险。

三、乙肝预防

1、接种疫苗:新生儿应及时并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形成长期免疫保护。

2、良好卫生习惯:避免共用个人物品,保持个人卫生。

3、加强血液管理:不建议乙肝患者献血,选择正规医疗机构进行医疗操作‌。

四、乙肝治疗

1、抗病毒治疗:遵医嘱服用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复制。

2、调节免疫:部分患者需使用免疫抑制剂类药物。

3、定期监测: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肝功能、病毒载量等指标。

五、日常注意事项‌

1、健康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摄入,增加优质蛋白质、膳食纤维摄入。

2、适量运动:促进脂肪代谢,有利于肝脏健康。

3、规律作息:不饮酒、不熬夜,保持愉悦心情。

4、合理用药:避免滥用药物,尤其是可能对肝功能造成损害的药物。

六、乙肝疫苗免疫接种

接种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方法,2002年我国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免费接种。乙肝疫苗接种程序及注意事项如下:

接种对象

乙肝易感者均是乙肝疫苗的接种对象。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和高危人群 (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器官移植患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发生外伤者、HBsAg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性同性恋或有多个性伴侣和静脉内注射毒品者等)。

接种方法

乙型肝炎疫苗全程需接种3针,按照0、1、6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间隔1个月及6个月注射第2及第3针疫苗。接种部位为上臂三角肌中部肌肉内注射。

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12小时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剂量应≥100 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 μg重组酵母或20μg中国仓鼠卵母细胞 (CHO) 乙型肝炎疫苗,在1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新生儿在出生12 小时内注射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后,可接受HBsAg阳性母亲的哺乳。

对H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10μg酵母或 CHO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对新生儿时期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儿童应进行补种;对成人建议接种20μg酵母或20μg CHO乙型肝炎疫苗。对免疫功能低下或无应答者,应增加疫苗的接种剂量(如60μg)和针次;对3针免疫程序无应答者可再接种3针,并于第2次接种3针乙型肝炎疫苗后1~2个月检测血清中抗-HBs,如仍无应答,可接种一针60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

一般人群不需要进行抗-HBs监测或加强免疫。但对高危人群可进行抗-HBs监测,如抗-HBs

在意外接触HBV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后,如已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且已知抗-HBs ≥10 mIU/mL者,可不进行特殊处理。如未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或虽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但抗-HBs

接种禁忌

对疫苗所含任何成分过敏者;患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和发热者;妊娠期妇女;患未控制的癫痫和其它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

乙肝防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科普知识宣传、提高公众防范意识、接种疫苗、加强医疗管理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乙肝的发病率和传播风险。

标签: 乙肝 艾梅 cho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