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共识,深入临床,共话儿童支原体肺炎诊与治!| 呼吸大咖谈

发布时间:2024-09-04 02:38  浏览量:16

转自:医学界

支原体肺炎是我国5岁及以上儿童最主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1]。本期内容主要围绕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治疗这一临床实践问题分享了观点。

结合指南,

解读儿童支原体肺炎诊与治

结合《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指南(2023年版)》[1]回顾儿童支原体肺炎的定义、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其强调了病原体特异性检查[单份血清支原体抗体滴度≥1:160(PA法);病程中双份血清MP抗体滴度上升4倍及以上)或支原体-DNA/RNA阳性]结合临床表现是现实检查、辅助专科检查(如可弯曲支气管镜)和影像学检查的有效诊断思路。

在治疗方面,儿童支原体肺炎治疗的重点在于早期识别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SMPP)以及暴发性肺炎支原体肺炎(FMPP)。并且临床医生需要关注治疗的最佳治疗窗口期——发热后5-10d以内,病程14d以后仍持续发热,病情无好转者,常伴有后遗症。

此外,个体化治疗也是儿童支原体肺炎治疗的重要版块。对于轻症患儿,除抗支原体治疗外,不应常规使用全身性糖皮质激素治疗;对于重症患儿应采取不同侧重的综合治疗(抗感染、糖皮质激素、支气管镜、抗凝等联合),既要关注混合感染,也要准确识别、治疗过强炎症反应及细胞因子风暴,若不及时控制,将可能增加混合感染和后遗症的发生概率。

共识解读,

识别儿童重症肺炎临床预警信号

重症肺炎是全球5岁以下儿童病死的主要原因,早期识别重症肺炎的危险因素并及时预防和治疗,可以有效地降低其病死率。在此,我们回顾了重症肺炎的不良预后、诊断标准变迁、国内外诊断标准差异等话题,并详细解读了最新发布的《儿童重症肺炎临床预警及早期决策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2]。

重症肺炎的早期预警信号包括临床表征预警(重症肺炎患儿的临床表征可作为早期预警的评估项之一,其中患儿年龄<2岁是主要的预测因素)、分子标志物预警(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胸部影像学检查特征预警(如中量、大量胸腔积液和多叶浸润征象等)和临床评分模拟预警(如儿童早期预警评分、Williams患儿重症肺炎预后预测模型等)。

《共识》认为,对重症肺炎患儿应遵循早判断、早治疗、早转运的原则。基层医疗机构、上级医院及重症监护室(ICU)均应按照相关指征及时收治患儿。其中,儿童的早期干预决策包括评估建议、气道管理、氧疗、针对病原治疗、抗炎治疗及并发症的处理。

后疫情时代,

呼吸道病毒感染如何管理?

目前世界范围内儿童呼吸道感染问题突出,病毒感染引发的气道和肺部炎症反应是导致多种呼吸道不良结局(包括肺炎、重症肺炎等)的重要原因。近一年以来,新冠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流感病毒等共同造成了儿童呼吸系统感染高发的态势[3]。由于呼吸道病毒感染可损伤气道上皮细胞屏障[4],同时呼吸道病毒常诱发过度炎症反应[5],如何优化对反复呼吸道疾病感染的患儿的临床管理仍然是重中之重。

在讨论环节,专家结合自身诊疗体会进行了分享。以往的经验认为支原体感染所致肺炎较病毒感染更为常见,也更为严重,但结合近些年的管理经验和本次会议内容来看,任何呼吸道感染都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同时,不同人群感染同一病原体后表现各异,因此必须重视呼吸道感染的诊断、鉴别以及综合管理。

2023年是支原体“大年”,同时还叠加有其他病原体(如流感病毒等)的流行,不同地域的感染情况也存在差异,因此临床医生需要做好准备,合理应用药物管理疾病症状,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 总结 ·

为应对此前的支原体“大年”,本期呼吸大咖谈就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与治疗和呼吸道感染管理展开了探讨,几位专家通过精彩的专题演讲和讨论,对领域内的热点、难点话题进行了深度论述。当前形势对呼吸科和儿科提出了严峻挑战,临床医生需关注不同病原体感染的差异、合理应用治疗药物,提升诊疗水平和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赵顺英, 钱素云, 陈志敏, 高恒妙,刘瀚旻等. (2023).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指南(2023年版). 传染病信息.

[2]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变态反应专业委员会,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儿童重症肺炎临床预警及早期决策专家共识[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23,38(3):177-182

[3]新华社,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什么?儿科专家为您划重点!2023.11.28. website: http://www.news.cn/2023-11/28/c_1129997915.htm.

[4]Vareille, M., Kieninger, E., Edwards, M. R., & Regamey, N. (2011). The airway epithelium: soldier in the fight against respiratory viruses. 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 24(1), 210–229.

[5]Dawre, S., & Maru, S. (2021). Human respiratory viral infections: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nanotechnology-based approaches for prophylaxis and treatment. Life sciences, 278, 119561. https://doi.org/10.1016/j.lfs.2021.119561

[6]Wang, J., Jiang, M., Chen, X., & Montaner, L. J. (2020). Cytokine storm and leukocyte changes in mild versus severe SARS-CoV-2 infection: Review of 3939 COVID-19 patients in China and emerging pathogenesis and therapy concepts. Journal of leukocyte biology, 108(1), 17–41. https://doi.org/10.1002/JLB.3COVR0520-272R

[7]Johnson DW, Jacobson S, Edney PC, Hadfield P, Mundy ME, Schuh S. A comparison of nebulized budesonide, intramuscular dexamethasone, and placebo for moderately severe croup. N Engl J Med. 1998 Aug 20;339(8):498-503. doi: 10.1056/NEJM199808203390802. PMID: 9709042.

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提供,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进行医学科学交流,不用于推广目的。

审批编号:CN-141878 过期日期:2025-8-19

外部推荐